问题 | 夫妻离婚,银行贷款可以一个人还吗 |
分类 | 债权债务-夫妻债务 |
解答 |
一、夫妻离婚,银行贷款可以一个人还吗 在处理债务问题时,首要考虑的应为该债务的属性是否涉及到夫妻两人的共同利益。 若该债务属于夫妻某一方的个人行为,那么理应由该个体独自承担;而若是属于夫妻双方均需承担的夫妻共同债务,夫妻双方经协商一致后,亦可由其中一方单独承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夫妻之间关于债务承担的约定,其对内与对外的效力是有所区别的。 换言之,即使夫妻双方协商一致,决定由其中一方负责偿还债务,但这一约定仅对夫妻双方有效,并不会对债权人产生任何影响。 在离婚诉讼过程中,当夫妻双方就债务承担达成一致性意见时,法院通常会在法律文书中明确标注“双方对共同债务仍有连带清偿责任”,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夫妻双方试图逃避债务。 尽管夫妻双方签署的协议无法对抗夫妻共同债务的债权人,但它仍然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例如,若日后债权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导致未承担债务的一方的个人财产被强制执行或被起诉,那么该方有权根据此份协议书向另一方进行追偿。 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认定,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夫妻一方在事后予以追认等共同意愿表达所产生的债务。 也就是说,夫妻债务的形成必须满足“共债共签”的条件,即债务需要夫妻二人同时签字确认,即便没有签字,债务形成后,非举债方通过电话、微信、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承认过共同承担这笔债务,债权人也需要提供相关证据加以证实。 第二种情况是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维持家庭日常生活所需所负担的债务。 家庭日常生活所需是指按照当地一般社会生活习惯认定的必要支出,主要涵盖了正常的衣食消费、日用品购置、子女教育、老年人赡养等各项费用,这些都是维持一个家庭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开支。 债权人只需证明债权债务确实存在且债务符合当地一般认为的家庭日常生活范畴即可,无需证明该债务实际用于家庭日常生活。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 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第一千零八十九条 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 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二、夫妻离婚,怎么争得孩子的抚养权 离婚想要获得子女抚养权,可以与对方协商,一旦协商不成,则需由法院判决。法院判决抚养权归属,一般根据有利于子女成长原则进行。 一、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但母亲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可随父亲生活: (1)母亲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母亲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亲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不宜随母亲生活的,如母亲的经济能力及生活环境对抚养子女明显不利的,或母亲的品行不端不利于子女成长的,或因违法犯罪被判服刑不可能抚养子女的等等。 此外,如果父母双方协议不满两周岁子女由父亲直接抚养,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人民法院也应予支持。 二、对两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首先应由父母双方协议决定。因此,当父母双方对抚养未成年子女发生争议时,法院应当进行调解,在当事人双方自愿、合法的前提下,协商决定:未成年子女由父方抚养,或随母方生活,或者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由父母双方轮流抚养,对上述几种抚养方式的解决,法院都是可以准许的。 如果当事人双方因子女抚养问题达不成协议时,法院应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根据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原则妥善地作出裁决。 三、对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孩子,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应当尊重孩子的真实意愿。 但是这并不是说八周岁以上未成年孩子可以随意选择随谁生活,法院一般在父母同争抚养权,且双方都具有抚养孩子的条件时,才考虑孩子个人的意见。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法律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它的约束力,更在于它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它教育我们如何正确地行事,如何尊重他人的权益,如何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夫妻离婚,银行贷款可以一个人还吗”,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价值的启示和教训。我们应该珍视这些教训,将它们内化为我们的行为准则,以便更好地遵守法律,更好地生活在这个法治社会中。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