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解除取保候审了还起诉吗 |
分类 | 刑事辩护-取保候审 |
解答 |
一、解除取保候审了还起诉吗 解除取保候审并不代表不会遭受司法起诉。取保候审仅仅是一种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取的刑事强制措施,而其得以解除或许缘于期限到期、不应对其追究刑事责任等多重考虑。若审理案件所需的证据搜集充足,并且犯罪行为的真实状况清晰明了,同时满足起诉的相关要求,那么检察机关仍然有可能依法提起公诉。在解除取保候审之后,案件的调查、审查起诉等环节仍有可能持续推进。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最终是否会面临起诉以及接下来的法律程序,这将取决于案件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六条 【提起公诉的条件和程序】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 【认罪认罚的量刑建议】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就主刑、附加刑、是否适用缓刑等提出量刑建议,并随案移送认罪认罚具结书等材料。 解除取保候审并不排除司法起诉的可能。该措施仅为刑事强制措施,解除原因多样,如期限到期等。若证据充足且满足起诉条件,检察机关仍可起诉。后续调查、审查起诉等程序可能继续。是否起诉及法律程序取决于案情和法规。 二、解除取保候审一般意味着什么 解除取保候审表示公安机关尚未获取充足证据确认犯罪嫌疑人存在犯罪事实,或者因必要需要更改其他强制措施。 重要性在于解除取保候审并不代表司法程序就此结束,而是充分说明负责立案的公安机关或检察机构,在当前阶段尚无充足证据证明嫌疑人涉嫌犯罪,因此在未经新证据进一步证实之前,他们将不再继续追溯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然而,解除取保候审并不意味着案件终结,这是因为取保候审的有效期仅为一年,如果在期内仍然无法收集到足够证据对相关犯罪嫌疑人进行审查起诉,那么只能解除了取保候审,但只有待收到撤销案件决定书时,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结案。 取保候审系指侦查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提供担保人或者缴纳保证金并签署保证书,以确保其不逃避或阻挠侦查工作,并随时听从传讯出庭作证。 这种措施通常适用于罪行轻微,无需实行拘留、逮捕,但需对其行动自由进行适当限制的犯罪嫌疑人。 关于取保候审的解除,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首先,侦查部门若发现应对取保候审的当事人免于追究刑事责任。 在此类情况下已有确凿证据证明当事人无罪,或者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所列举的六项法定情形。 其次,取保候审期限届满。 根据法律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取保候审的最长年限不得超过12个月。 一旦期限届满,必须依法立即解除取保候审。 最后,因变换其他强制措施而予以解除。 这类情形主要发生在被取保人违反了取保候审应遵守的规定,存在潜在社会危害性的可能性,或者其取保候审的特殊条件(例如病愈、哺乳期结束)消除从而终止。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三、取保候审后还会被传询吗 取保候审作为一项严肃的刑事法律程序,由司法机关严格执行。在取得取保候审批准之后,被取保候审人依然享有配合执法机构进行调查的义务,所以他们仍有可能被传唤进行进一步的问询。传唤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对事例相关信息的认识,以及对关键证据进行更为准确的核实和认定。当接到传唤之令后,被传唤者务必准时抵达现场接受询问。如若无充分且正当的理由而未能及时出席问询,这种行为将视为违反了取保候审的程序要求,或许将导致对其采取更加严厉的强制措施。总的来说,即便在获得取保候审的批准之后,事例并未因此而画上句号。在这个过程中,被取保候审人必须保持与执法机构的联系渠道畅通无阻,竭尽全力配合司法机关的各项工作安排。 解除取保候审并不排除司法起诉的可能。该措施仅为刑事强制措施,解除原因多样,如期限到期等。若证据充足且满足起诉条件,检察机关仍可起诉。后续调查、审查起诉等程序可能继续。是否起诉及法律程序取决于案情和法规。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