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合同诈骗罪巨大标准是怎么定的 |
分类 | 刑事辩护-金融诈骗辩护 |
解答 |
一、合同诈骗罪巨大标准是怎么定的 根据我国刑法关于合同诈骗罪的相关规定,如果行为人实施了欺诈手段,使得个人或者单位从公共财产或是私人财产中获取到五万元人民币以上,但又不足五十万元人民币的,或者是单位实施了欺诈手段,使得其从公共财产或私人财产中获取到五十万元人民币以上,但又不足二百五十万元人民币的,均被视为“数额巨大”情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司法实践过程中,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统计口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实际定案的数额标准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合同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依我国刑法,个人以欺诈手段获公私财产5万至50万元,单位获50万至250万元,视为“数额巨大”。但司法实践中,因地区经济、统计等因素,定案数额标准可能有差异。 二、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 该罪行的犯罪主体既可由自然人实施,亦可以由法人单位实施。 对自然人来说,作为一般的普通主体即可; 对于法人单位或组织而言,任何形式或性质的单位都可能成为该罪的主体。 此外,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单位,只要满足了相关要件,就可能触犯这一罪名。 其次,根据法律规定,若行为人以非法侵占他人财物为主要意图,通过在签订、履行各类合同过程中的欺骗等手段,获取对方当事人的财产,且涉案金额达到一定标准(即属“数额较大”范畴),则需要依法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同时还需判处相应的罚金。 如若数额达到了“数额巨大”甚至有其他更为严重的情节出现时,按照法律规定,应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 【合同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三)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四)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五)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三、合同诈骗罪的担保责任有哪些 关于合同诈骗罪中的担保责任判定问题,我们可以说其疑难所在恰恰在于其纷繁复杂性。一般的理解是,若担保人为对合同诈骗行为毫不知情的状态下,基于其合理的商业判断并严格遵循合法的程序实施了担保行为,则很有可能被认定为无须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却可能要在民事领域中依据担保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承担起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然而,如若担保人在知晓或应当知道存在合同诈骗行为的情况下仍然提供担保,那么他就有可能被视为共同犯罪者,从而必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至于在民事责任层面上,倘若担保合同具有有效性,当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之时,担保人便可能面临着按照约定返还债务或是承担替代责任的局面。但是,若存在着法定的担保无效缘由,那么担保人的责任则可能会受到相应的减轻乃至豁免待遇。因此,对具体的担保责任进行明确,实际上需要我们针对多种因素逐个分析考虑,同时还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具体的事件实际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依我国刑法,个人以欺诈手段获公私财产5万至50万元,单位获50万至250万元,视为“数额巨大”。但司法实践中,因地区经济、统计等因素,定案数额标准可能有差异。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