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未成年人监护人的设定方式是什么 |
分类 | 婚姻家庭-子女抚养 |
解答 |
一、未成年人监护人的设定方式是什么 在通常情况之下,未成年的法定监护人应为该未成年人的父母亲。 然而若未成年人的双亲不幸离世或丧失监护监护资格,那么依照相关法律限定,可以将其变更为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或是其他自愿担任监护职责的个人或组织。 依据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27条明文规定,父母乃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 当未成年人的父母处于死亡状态或失去监护之能时,则需由具备监护能力者依照序列担任监护职务,此顺序如下: 首先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其次是兄弟姐妹,最后是其他愿意担任监护责任的个人及组织,但需要经过未成年人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或民政部门的批准认可与许可。 《民法典》第二十七条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有监护能力的人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一)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兄、姐; (三)其他愿意担任监护人的个人或者组织,但是须经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同意。 二、未成年人监护人需要负哪些责任 针对监护人所应承担的权力与责任(职责),可归纳如下几个核心方面: 首先,保障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财产权益以及其它合法权利。 监护人需全力维护被监护人在人身安全方面的合法权益,这既涵盖了被监护人的基本生命健康权,也包括了其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具体内容。 同时,为了满足被监护人的实际需求,监护人也可以合理使用或者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事宜。 若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其他合法权益遭到侵犯,监护人即可以法定代理人的身份代表被监护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诉寻求保护,并代理他们参与民事诉讼程序。 其次,监护人还需担任起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的角色。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于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者的监护人,自然也就成为了他们的法定代理人。 再者,监护人有责任对被监护人开展全方位的生活指导和精心照料。 《民法典》第三十四条 监护人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 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产生的权利,受法律保护。 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在法律上被赋予了首要的抚养和监护责任。若因某种特殊情况导致父母无法继续担任监护人,那么他们的监护权力就有可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依法转移至其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手中。如果这些亲属也不具备监护能力,那么下一步的监护责任将会由未成年人的兄弟姐妹承担。在所有亲属都无法履行监护职责的情况下,才会考虑由符合条件并得到相关政府部门批准的个人或机构来担任监护人。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