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问题:

 

问题 教唆犯是否一定构成共同犯罪
分类 刑事辩护-刑事犯罪辩护
解答

一、教唆犯是否一定构成共同犯罪

作为一个法律专业术语,教唆犯是指导诱他人实施犯罪行为或蓄意诱发他人产生犯罪意图的个体。

然而,这便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

即所有的教唆犯是否必然与共同犯罪相关联呢?虽然教唆犯罪普遍发生于共同犯罪场合之下,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教唆犯罪都属于共同犯罪范畴。

例如,将他人视为工具使用,旨在从中获利,并未参与实际犯罪行为的,不构成共同犯罪。

又如,如果教唆对象尚未达到法定责任年龄或具备完全责任能力,则两者间无法形成共犯关系,而教唆者应视为间接实行犯。

即便被教唆者未能实施所教唆的具体犯罪活动,教唆者仍然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单独的教唆犯)。

以下是关于教唆犯刑事责任的详细内容:

(1)定罪部分:

①根据共犯独立性理论,教唆犯自身具备独立的犯罪属性及可惩罚性,但并非单独设立的罪行称谓。

②针对教唆犯的定罪,必须依据其所教唆的具体犯罪予以认定。

(2)处罚规定:

①依照其在共同犯罪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给予教唆犯相应的处罚。

若在共同犯罪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将按主犯进行处罚;

若仅仅起到辅助作用,则视同从犯进行惩处。

②若是被教唆者未能进行所教唆的犯罪活动,那么教唆者需独立承担相应罪责,但可依法获得自轻或减刑处理。

③对于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青少年犯罪的情况,应当加重刑罚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条【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以上就是刑事律师平台针对相关问题的解答分析,如果您还有其他方面的刑事法律问题,欢迎咨询。

二、教唆犯是否应对结果加重承担刑事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关于教唆他人实施犯罪行为,其中的教唆者应当对犯罪后果担负何种程度的刑事责任存在着争议与分歧。

按照传统观点来看,当被教唆之人实际触犯了被教唆之罪行时,那么这二者便可视为构成共同犯罪的罪犯,且该教唆电流应随着加害方的犯罪成为既遂后亦宣告为既遂。

然而,当加害人所实施的加害行为构成结果加重犯时,对于教唆者是否应对加重之结果负责却并未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加以规定。

在探讨教唆犯是否应对结果加重负有责任这个问题上,关键在于明确他们在实施该行为时的心里动机究竟为何?是故意为之还是仅仅疏于谨慎?若系后者,那么其自然不必为增加之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反之,若系前者,那么教唆者便必须为加大之事实负责。

《刑法》第二十九条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教唆他人实施犯罪之行为,并不必然构成共同犯罪。具体说来,教唆之行为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工具性的教唆不视为共犯范畴;而对于教唆未成年人犯罪者,则须加重惩罚力度。关于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司法实践中往往依照其在犯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量刑。若行为人为犯罪活动的主要策划者与组织者,便会被判定为主犯;反之,若是起次要或辅助作用者,则将被认定为从犯。即便被教唆的对象并未实际动手实施犯罪,教唆之人也必须承担单独的责任,有可能因为未遂罪名获得适当的减轻刑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针对青少年的教唆犯罪,法律规定了更为严格和严重的惩处手段。就教唆犯这一行为主体而言,其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犯罪属性,因此在判断其是否应负刑事责任以及如何判刑时,通常会基于特定的犯罪事实进行综合考虑,并按照其在犯罪活动中的角色与所发挥的作用来落实相应的惩处措施。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0:3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