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犯罪中止是否等同于犯罪未遂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犯罪辩护 |
解答 |
一、犯罪中止是否等同于犯罪未遂 首先要知道,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进行时自行停下或是成功阻止犯罪事件结果的状况。 那所有的犯罪中止都等同于未遂犯吗?其实不然,只要符合相关条件,犯罪中止即可成为中止犯。 而且对于中止犯来说,如果没有给他人带来伤害,可以暂缓惩罚; 但若已经受伤,则应适度减轻。 想要符合中止条件,得满足以下三个要素: 1.时间特性: 必须在犯罪过程中发生; 2.自主特性: 需自主停止或成功制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3.实质成效: 不仅要有主动放弃犯罪或制止结果发生的行为,还要能真正、有效地控制犯罪结果。 此外,如果行为人能自主停止正要准备或进行的犯罪行为,便已具有实质成效了; 相反,若在犯罪行为完成后、结果未出现前,行为人采取积极措施阻止了结果发生,才能被认定为具有实质成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二、犯罪中止是否属于犯罪 1、所谓犯罪中止,乃是指在犯罪进程中,犯罪者主动放弃继续实施犯罪活动或者有效阻止犯罪后果产生的作为或不作为。 这种行为具备如下显著特点: 首先,犯罪中止必然发生在犯罪实施过程中部份或全部环节上进行; 其次,这一放弃行为必须出自犯罪者的自愿行为或积极行动,而非受到外部力量强迫所致; 最后,这一行为应该达到足以有效控制犯罪后果发展却尚未形成既定犯罪事实的程度。 若要准确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为犯罪中止的表现形式,必须满足以下三大条件: 其一,该停止行为必须发生在犯罪进度本身; 其二,这一终止行为必然是由犯罪者自主决定和采取; 第三,终止行为必然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如不再有意推进犯罪活动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防止犯罪结果的扩大等。 值得注意的是,犯罪进程中的停止并不意味着一定构成犯罪,仍需要依照刑法依据来进行合理判定。 根据相关法律条文,对犯罪中止者在未导致任何实际损害的情况下,应通融免于刑罚制裁; 反之,已造成不利影响的犯罪中止者,应当适用轻责判决原则予以适当惩处。 因此,一些在犯罪预备阶段无意中止的情况,且及时纠正不至于给个人或社会带来现实伤害,这通常情况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违法行径,且可以免于刑事惩罚。 然而,若是犯罪行为已经产生实质性危害,那么无疑将构成一项重罪。 《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