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公务员取保候审标准是怎样的 |
分类 | 刑事辩护-取保候审 |
解答 |
一、公务员取保候审标准是怎样的 在我国,公务人员的取保候审的标准与普通公民在同等情况下的标准大致相似。取保候审措施主要适用于如下情况:预计有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单处独立使用附加刑罚的情况;倘若可能面临有期徒刑及以上严厉刑期,通过采取取保候审方式可以避免对社会造成潜在危害的情况;若当事人身患重症或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或是孕妇或正在哺乳婴幼儿的妇女,因采取取保候审不会给社会带来安全风险的情况等;在羁押期即将届满,而相关案件仍未得到妥善处理时,也可考虑采用取保候审的方式。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公务人员的身份本身并不会对取保候审的标准产生任何特殊影响。 然而,当公务人员涉及到犯罪行为且被采取了取保候审措施时,这无疑将对他们的工作以及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取保候审的条件与执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二、公务员取保候审时间多长 就本质而言,取保候审乃是一项刑法所赋予的严厉刑事强制性措施。就公务员所涉及的取保候审时限问题而言,一般的最长年限不得超出十二个月之久。在此期间内,被取保候审的潜在罪犯或被告人必须严格遵守相关之规定与纪律,如未经执法机构的批准,不得擅自离开其所居住的城市、县城等地。 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取保候审并非着眼于案件的圆满完结,而是司法机关将依循个案的特殊性继续展开深入的调查、起诉以及审判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期限及其解除】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三、公务员取保候审能否上班 关于公职人员在取保候审期间是否能继续任职工作的问题,这需依据特定情形加以全面考虑与评估。通常情况下,若该人士所从事的职业并未涉及到国家秘密或重大公共事业范畴,其面临的刑事指控亦不对本职工作构成严重不利影响,并且得到所在机构的认可与支持的话,或许仍有机会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 然而在此过程中,他(她)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管束与监控。反之,倘若他(她)的职务涉及到敏感信息领域,或者其所涉罪行性质恶劣,对机构声誉及工作效率带来了显著的负面效应,那么所在机构很可能会采取暂时停职的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八十八条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一)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三)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四)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法律和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五)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在中国,公务人员与普通公民取保候审标准基本相同。适用于轻罪、非重刑、患病、孕妇或哺乳妇女等情况。公务人员身份不改变取保候审标准。但一旦涉及犯罪并被取保,将对职业生涯有重大影响。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