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刑法里的过失是指什么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犯罪辩护 |
解答 |
一、刑法里的过失是指什么 在刑法学说之中,过失被划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所谓疏忽大意的过失,即是指行为人本应预见到自身的行为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或危害,然而由于其疏忽大意未能做到这一点,从而导致了实际发生的不良后果。 至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则是指行为人虽然已经意识到自身的行为有可能引发社会危害性,但是却过分相信自己有能力避免这样的后果,最终导致了实际发生的不良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 【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二、刑法中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如下: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客观方面必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结果,仅有过失行为而无危害结果不构成犯罪。且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例如,在交通肇事罪中,司机应当预见自己的违规驾驶可能导致他人伤亡等后果,若因疏忽大意而未预见或已预见却轻信能避免,最终造成严重后果,就构成过失犯罪。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主观和客观方面的要件,才构成刑法中的过失犯罪。 三、刑法中故意和过失有何区别? 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希望结果发生的是直接故意,放任结果发生的是间接故意。 过失则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简单来说,故意是积极追求或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而过失是应当预见却未预见或轻信能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故意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通常大于过失犯罪,在量刑时故意犯罪一般重于过失犯罪。例如,故意杀人罪的刑罚重于过失致人死亡罪。 刑法学中,过失分为疏忽大意与过于自信两种。疏忽大意的过失指行为人应预见行为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但因疏忽未预见,导致不良后果。这种过失强调了对预见义务的忽视和由此产生的实际损害。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