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解析: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
1、逃逸行为必须以构成交通肇事罪为前提条件。
2、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3、脱离现场的目的必须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
确认行为人是否逃避法律追究,要看其主观目的。
4、行为人逃逸行为不应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
我国刑法规定的交通肇事后逃逸并不是单指的当场逃逸,也包括事后逃逸,关键是看行为人的主观目的与社会危害性,交通肇事后,虽及时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抢救,但在之后却畏罪逃跑的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以下两种情形不应认定为逃逸:
1、交通肇事后,肇事者已报警。
2、存在不能抗拒原因,原因消失后,又投案的,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