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欺诈法律上如何认定 |
分类 | 损害赔偿-产品质量 |
解答 |
律师解析:
在法律层面,欺诈的认定通常要满足一系列条件,具体如下:
一、欺诈故意 欺诈故意是认定欺诈的重要前提。 行为人需要具备欺骗他人的主观故意,也就是清楚知晓自己所做出的陈述或者实施的行为是虚假的,却依然怀着特定目的去做。 这个目的就是要让他人产生错误的认识,进而引导他人做出错误的决策。 例如,在商品交易中,卖家明明知道所售商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却故意隐瞒该事实,向消费者宣称商品质量合格,这种行为就体现了欺诈故意。 二、虚假陈述或隐瞒事实 这包括多种具体行为。 虚构实际情况,像是谎称自己的工厂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实际却没有;歪曲真实信息,如把普通材质说成是高档材质;故意隐瞒重要事实, 三、对方产生错误认识 受欺诈方因为行为人的欺诈行为而陷入错误认识,并且这种错误认识和欺诈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四、基于错误认识作出不真实意思表示 受欺诈方基于错误认识做出了违背自身真实意愿的行为,常见的如签订合同、进行交易等。 在民事领域,欺诈可能使合同可撤销;在刑事领域,若欺诈行为严重,达到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程度,可能构成诈骗罪,需承担刑事责任。 案情回顾: 小朱向小李出售二手车,明知车辆发动机有严重故障却隐瞒,称车况良好。小李信以为真,以较高价格买下。后小李发现故障,认为小朱存在欺诈行为,要求撤销购车合同,双方产生争议。 案情分析: 1、小朱具备欺诈故意,其明知车辆有问题还故意隐瞒,目的是让小李产生错误认识并促成交易。 2、小朱存在隐瞒事实的行为,未如实告知车辆的真实状况。 3、小李因小朱的行为产生了车辆状况良好的错误认识,且该错误认识与小朱的隐瞒行为有因果关系。 4、小李基于错误认识购买车辆,作出了不真实意思表示,按照法律规定,小李有权要求撤销购车合同。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