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刑事赔偿复议期限是怎样的 |
分类 | 刑事辩护-刑事赔偿 |
解答 |
一、刑事赔偿复议期限是怎样的 刑事赔偿复议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作出复议决定,赔偿请求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或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或自复议决定期限届满之日起30日内,向与复议机关所在地同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提出赔偿请求。 二、国家赔偿时效的计算 1、时效期间起算点。 修改前的国家赔偿法规定,赔偿请求时效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但没有规定赔偿请求人向国家机关请求确认的时效期限。 这一规定虽然在保护受害人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也有弊端。 实践中,不少案件中受害人向国家机关请求确认的时间超过两年,国家机关确认违法后,加上请求国家赔偿的两年时效期间,可能因时间过长证据灭失难以认定赔偿事实。 国家赔偿法修改后,取消了确认程序,因此,对于国家赔偿请求时效的起算点也作了相应的修改。 理论上一般认为,诉讼时效自请求权可行使时起算。 请求权可行使包含两个因素: 一是权利人的权利受到侵犯,而且权利人知道或者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法律规定推定其应当知道这一事实; 二是权利人行使请求权没有障碍,既没有事实障碍,也没有法律障碍。 根据本条规定,赔偿请求时效自赔偿请求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之日起计算。 认定赔偿请求人知道,或者推定其应当知道,由法院或者赔偿委员会裁量判断。 赔偿请求人知道的内容一般来说包括三个方面: 职权行为、损害、职权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因此,赔偿请求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应当是指全部知道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时效期间的起算点是赔偿请求人全部知道这三个方面内容之时。 赔偿请求人只知道职权行为,不知道损害的程度和因果关系,还不能说赔偿请求人已经知道,因此不能开始计算时效期间。 2、时效期间起算点的延后。 时效期间起算点因障碍而延后。 障碍分为事实障碍和法律障碍。 事实障碍包括不可抗力、非法拘禁、因伤住院等情形。 法律障碍包括被行政拘留、羁押、标的物受另一法律程序拘束等情形。 此外,还应考虑职权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情形。 职权行为的连续是指同一国家机关对同一赔偿请求人作出数个职权行为。 比如,公安机关先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再扣押其财产。 职权行为的继续是指一个职权行为从开始到终了有一定的时间段,如拘留、扣押行为。 对于职权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从职权行为终了时起计算时效期间,更加合理。 本条规定不计算在内的障碍限于被羁押等限制人身自由的期间,包括行政赔偿范围与刑事赔偿范围中限制人身自由的情形: 一是行政赔偿范围中的限制人身自由。 包括: 行政拘留;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如留置盘问、劳动教养、收容教养、强制医疗、强制隔离戒毒; 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 二是刑事赔偿范围中的限制人身自由。 包括: 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采取拘留、逮捕措施; 罪犯在监狱、看守所服刑期间被关押。 3、一并提出赔偿请求的时效计算。 赔偿请求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请求的,由于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为六十日,提起行政诉讼的期限为三个月,均比赔偿请求时效期限短,因此本条规定一并提出赔偿请求的,适用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有关时效的规定。 国家赔偿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单位和国家人员。 国家赔偿之后,国家可以找违法执法人员进行追偿。 所以不管在哪里工作,都需要把认认真真的,否则情节严重的,不但给单位造成重大的损失,还会让自己丢了工作还要进行赔偿。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