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合同解除后,当事人可否要求赔偿“可得利益”损失? |
分类 | 劳动纠纷-劳动合同 |
解答 |
合同解除后,守约一方当事人可否就“可得利益”损失请求对方赔偿呢? 如果可以,“可得利益”如何计算? 律师解答: 合同解除后,当事人可以就“可得利益”损失要求赔偿。 《民法典》第五百六十六条规定: 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 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的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第五百八十四条规定: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约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根据上述规定可知,当事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损失包括“可得利益”,但有限制条件,即所要求的损失存在,与违约方的行为有因果关系,并且不得超过签订合同时的预期。 那么,“可得利益”损失如何计算呢? 律师认为,可得利益赔偿的标准应当是通过赔偿使受害人处于合同已被适当履行的状态。 因此,首先应确定合同如能履行时,非违约方所应该获得的利益; 其次: 则要确定因为违约而迫使非违约方所处的现实利益状态。 二者之间的差距即为非违约方所遭受的直接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而赔偿可得利益的极限就是合同如能履行时非违约方获得的利益。 确定可得利益赔偿的范围,必须根据上述标准,而不能以受害人在合同订立之前的利益状态为标准。 如果仅仅确认后一种状态,那么尽管受害人在订立合同后为准备履行或作出履行所支付的代价获得了补偿,但其订约所期待的利益并没有实现。 对于违约方来说,虽然作出了赔偿,但可能并未使其承担不当得利的后果,在违约本身就是为了获得比履行所能获得的更多的利益的情况下,此种赔偿显然对违约方十分有利,其结果会诱发违约行为。 所以,只有按照使受害人处于合同已被适当履行的状态的标准进行赔偿,才能维护交易秩序,防止当事人随意违约。 除特定物买卖以外,此种赔偿能够实现当事人订约所期待的全部利益。 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如果非违约方所遭受的实际损失完全超过了可得利益的损失,应应该实际损失赔偿。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