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法律规定协同诈骗怎么判 |
分类 | 刑事辩护-金融诈骗辩护 |
解答 |
一、法律规定协同诈骗怎么判 协同诈骗按照诈骗罪进行判处,但是在基础上减轻处罚。 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犯诈骗罪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具体量刑要结合案件其它情况,例如有无自首,悔罪态度,有无积极退赃等。 二、共同犯罪的构成特征是什么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一)主体要求 共同犯罪的主体不得少于两人,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人共同犯罪。 这种自然人共同犯罪要求每个犯罪人必须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2、两个以上单位构成的共同犯罪,即刑法理论中的所谓单位共同犯罪。 3、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工作场所共同犯罪。 这在刑法理论上通常被称为自然人和单位的共同犯罪。 (二)客观要求 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各罪犯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共同犯罪行为是指各犯罪分子为追求同一社会危害结果、完成同一犯罪而实施的相互关系、相互配合的犯罪行为。 发生危害结果时,其行为均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这种共同行为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可以分为三种情形。 1、协同工作、协同不工作、工作与不工作相结合。 共同行为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实施法律禁止的行为构成共同犯罪,如甲乙两人共同杀丙、不共同为,即各共同犯罪人未履行应履行的义务构成的共同犯罪,如儿子、儿媳双双年老无独立生活能力的父母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也就是说共同犯罪者中有人人系为行为,人系不为行为。 如铁路养护工甲提前与乙方共谋破坏铁路设施,乙方实施破坏行为时,甲方假装熟睡,不履行其职责。 2、共同直接实施犯罪。 在这种情况下,共同犯罪人不分工,直接实施犯罪的执行行为。 3、存在分工共同犯罪行为。 具体包括组织行为、教唆行为、执行行为、援助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的行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主观要求 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共同犯罪故意是指各共同犯罪分子通过意思联系,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并决心参与共同犯罪,对其发生抱希望或放任态度的心理状态。 其特点如下。 1、共同认识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与他人合作共同实施犯罪,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 另一种是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仅会产生某种危害结果,其他共同犯罪分子的行为也会引起某种危害结果。 三是各共同犯罪分子预见到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共同意愿因素。 其中,共同希望发生危害后果的,都是直接故意的; 共同放任危害后果的发生,都是间接故意的,个别情况可能出于希望,也可能搁置。 四、协同诈骗罪立案的标准是怎么规定的 协同构成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为,诈骗数额达到三千元以上的,应当立案追诉,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处罚金。对于案件中的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协同诈骗怎么判的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协同诈骗的犯罪人员,在案件中起的作用不大,而且到案后能够主动交待问题,并且退还全部赃款,就可以从轻处罚。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的法律问题,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为您匹配专业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