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合同诈骗一般多久立案成功? |
分类 | 刑事辩护-金融诈骗辩护 |
解答 |
一、合同诈骗一般多久立案成功? 1、不管利用合同实施了多久的诈骗行为,只要诈骗数额达到了两万元,那么公安机关就会立案侦查诈骗案件。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的通知第六十九条 〔合同诈骗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2、表见代理与合同诈骗罪不能同时追究 表见代理与合同诈骗罪的成立是矛盾对立的双方,二者不能兼容,同一个第三方当事人,不可能即成为合法有效的合同当事人,又成为合同诈骗行为的受害人。 二、合同诈骗的履行能力有无如何界定? 1、合同一方有没有履行能力,主要看当事人履行合同的客观条件有没有发生变更,如经营的情况、是否丧失信用等。 可能会导致合同当事人丧失履行能力的情况如下: (1)财产显形减少。包括经营状况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2)丧失商业信誉; (3)提供劳务或完成工作的合同中,债务人丧失劳动能力; (4)给付特定物的债务中,该特定物丧失; (5)其他情形。 2、行为人的履约能力可分为完全履约能力、部分履约能力和无履约能力三种情形,应分别不同情况加以认定: (1)有完全履约能力,但行为人只履行一部分,如果其不完全履行的目的旨在毁约或避免自身损失或由不可避免之客观原因造成,应认定为民事欺诈行为;如果其部分履行意在诱使相对人继续履行,从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行为; (2)有完全履约能力,但行为人自始至终无任何履约行为,而以欺骗手段让对方当事人单方履行合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行为; (3)有部分履约能力,同时亦有积极的履约行为,即使最后合同未能完全履行或完全未履行,一般应认定为民事欺诈行为。但是,如果行为人的履约行为本意不在承担合同义务而在于诱使相对人继续履行合同,从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行为; (4)签订合同时无履约能力,但事后经过各种努力具备了履约能力,并且有积极的履约行为,则无论合同最后是否得以完全履行,均只构成民事欺诈; (5)签订合同时无履约能力,之后仍无此种能力而依然蒙蔽对方,占有对方财物的,应认定为合同诈骗行为; (6)有部分履约能力,但行为人自始至终无任何履约行为,而以欺骗手段让对方当事人单方履行合同,占有对方财物,应认定为合同诈骗行为。 三、合同诈骗罪同伙怎么认定? 1、两个以上的单位、个人,利用合同实施诈骗行为,就有可能会被认定为是合同诈骗案件的同案犯。 诈骗罪的同案犯是指共同犯罪人员,两个以上人员共同故意实施诈骗活动,构成犯罪的,实施诈骗活动人员就是同案犯。 2、合同的保证人不一定会被认定为是合同诈骗案件的同案犯。 (1)保证人不知道行为人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活动,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为行为人提供担保,不具有主观上的犯罪故意,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2)保证人明知行为人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活动而为之提供担保,实际上是一种帮助行为,应当承担共犯的罪责。 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人,若是利用合同诈骗获得两万元以上的财产,诈骗行为人通常情形下会被认定为犯了合同诈骗罪。若是对合同诈骗一般多久立案成功存在其他相关疑问的,可通过点击下方“立即咨询”按钮,我们会匹配专业律师为您解答问题。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