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取保候审法院怎么开庭的 |
分类 | 刑事辩护-取保候审 |
解答 |
一、取保候审法院怎么开庭的 在解除嫌疑人取保候审并由法院进行开庭审理时,其流程大致涉及六个主要阶段或步骤:初始的开庭准备工作、法院正式宣布开庭以及随后的身份核对与信息发布、举证质证环节、法庭辩论过程、当事人享有最后陈述权及庭审的收尾环节,即宣判。具体而言,在准备阶段,法院会提前向当事人及辩护律师发出开庭通知,明确开庭的具体日期、时间、地点以及其他相关事宜;在开庭宣布阶段,法官将正式宣告开庭,同时对当事人的身份进行核实,公布审判团队成员及书记员的姓名,并向当事人详细解释他们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接下来是举证质证环节,在此期间,各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均可向法庭展示相关证据,而对方当事人则有权对这些证据提出质疑;在法庭辩论环节,各方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可以就案件的事实情况和法律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在最后陈述环节,当事人享有最后发言的权利,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最后,法官在听取了所有人的最后陈述之后,将宣布最终的判决结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七条 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 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上述活动情形应当写入笔录,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 二、取保候审法院判决有期限吗 取保候审有着明确的时限规定,这一最长期限为十二个月。在此期间,对于案情的侦查、起诉以及审理工作都不得有所中断。一旦发现行为人不应再受到刑事追诉或取保候审期、监视居住期限届满之时,应立即解除相关措施。而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之际,也须按时地告知被取保候审人、监视居住人和相关单位。以下情况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依法获得取保候审: 1、可能会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会导致社会危害性增加的; 3、患有严重疾病、生活无法自理,或是正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同样不会引发社会危险性的; 4、羁押期限已届满,案件仍未审结完毕,需要采取取保候审措施的。取保候审的执行工作将由公安机关负责。 《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 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被告人在解除取保候审之约束后,其参加庭审的主要流程可概括如下:首先是开庭前的筹备工作;其次是对庭审参与人员进行身份核验环节;接下来是举证与质证环节;然后进入法庭辩论阶段;再者是当事人发表最后陈述意见;最后由法官宣布判决结果。在此过程中,法院会向当事人详细告知开庭事宜,法官将对所有参与人员的身份进行核实,并公开审判团队成员名单。举证和质证环节结束之后,便进入了激烈的法庭辩论环节。当事人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法官则会根据各方证据和辩论情况,最终做出公正的判决结果。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