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满足哪些条件才能构成有效的买卖合同 |
分类 | 合同事务-合同效力 |
解答 |
律师解析:
本篇文章旨在向您详细介绍关于“买卖合同”的相关知识。
“买卖合同”,又称“货物销售合同”,是指卖家(卖方)将其拥有的特定物品的所有权移交给买家(买方),并在购买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报酬——款项。 这类合同所涉及到的主要细节通常会包含货物的名称、数量、品质、金额以及所有必要的履行时间、地点及方式,甚至是包装方式、验收标准和方法以及结算方式等具体事项。 然而,要想使买卖双方能够达成最终具有法律效力并受到法律保护的正式合同,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关键条件: 首先,合同的参与方必须拥有清晰、明确的民事行为能力。 具体来说,对于个人作为合同主体的要求是,他们需具备我国现行的《民法典》中所规定的相应民事行为能力。 也就是说,要成为合同主体的个人,必须是完全有能力承担其自身行为造成的后果。 而对于诸如企业、非营利组织之类的合同主体来说,他们的行为能力在形式上是不同的,只有当这些机构在主管部门进行了合法登记并且批准的经营范围之内开展经济活动时,他们签订的合同才能依法产生法律效力,他们在这个范围之外签订的合同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 其次,合同参与各方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可靠。 这是一条适用于所有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基本原则。 若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够真实、或者存在着欺诈、胁迫的行为、或者趁着他人处在困境之中、或者规避法律的行为,抑或是在当事人的真实意愿受到影响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那么这样的合同都是无效的,不会产生法律效应。 第三个条件,即我们所说的不得违法、不能违反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侵害社会公德。 对于合同的内容和目的,我们不能去触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如果在没有具体规则规定的时候,也要尊重国家相关规定里的禁令。 与此同时,合同的内容和目的绝对不能伤害他人的权益和危害到国家的利益、社会的公共利益。 最后,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除了要满足前面提到的条款外,合同还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定形式。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