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 交通事故中精神伤残鉴定如何确定赔偿标准 |
分类 | 损害赔偿-人身侵权 |
解答 |
律师解析:
在探讨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时,我们应尽可能站在当事人尤其是受害者与施害方双方的视角去全面深入地思考。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受害人的角度,这里涉及到三个重要因素: (1)受害人的请求。 根据法律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案件需得到受害人提出正式诉讼请求后方能启动审判程序并作出判定。 若受害人或相关利益方未能提出这一请求,那么法院将自动视其为不可处理事项。 (2)受害人的精神损害程度。 在此过程中,法院会考虑施害者的行为给受害者所带来的伤害是长期性的,还是暂时性的; 这种伤害对受害人的日常生活、职业发展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产生了何种程度及范围的影响。 (3)受害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力,知名度,年龄层,家庭环境等多重因素。 这些因素将有助于法官更全面地考量赔偿数额及责权利分配问题。 然后,我们再来审视一下施害方的立场,他们同样面临着若干待分析的要素: (1)施害者的过错程度。 仅在此限定范围内,所有过错责任都被视为过失而非故意,因为蓄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导致他人受伤属于刑事犯罪范畴,而不再属于民事侵权行为。 因此,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金额时,法院会依据施害者的过错大小进行权衡评估,同时若受害人亦存在过错,应对肇事方的赔偿责任进行适当减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过失相抵”原则。 (2)施害者的经济负担能力。 有较强经济实力的被告可能会被要求支付更多赔偿金,而经济条件较弱者则可能被迫减少承担额度。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客观现实因素,它们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加害行为造成的后果。 (2)社会经济状况民罢的变化。 (3)受诉法院所在地面向的经济发展态势。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
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义的特定物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
随便看 |
|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