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问题:

 

问题 报情感课没效果算诈骗吗
分类 刑事辩护-金融诈骗辩护
解答

一、报情感课没效果算诈骗吗

参加情感培训课程,若无显著成效,是否构成欺诈行为?

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情况下便可视为欺诈行为:

首先,通过虚构不存在的单位组织或冒充他人身份与受骗者订立合约或合同;

其次,使用假冒伪劣等手段获取资料或产权证明,从而获取他人的担保;

再次,没有实际履行合约或合同的能力,却先用小型合作为诱饵取信于受害者,进而诱导其签署规模更大的协议或合同;

此外,在收到受害者的财物之后,违背信用并未履行承诺;

最后,采取其他任何形式骗取他人财产,并擅自非法占为己有。无论是个人单独行动还是单位或组织集体实施,只要所涉及的诈骗金额达到一定标准,便将面临法律的严厉制裁。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报情感课没效果能否认定为诈骗

仅因报情感课没效果不能认定为诈骗。诈骗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若情感课机构只是教学效果未达预期,并非故意欺骗消费者以获取财物,一般不构成诈骗。但如果情感课机构存在虚假宣传,如夸大课程效果、虚假承诺等,诱导消费者缴费,事后又不履行承诺,且数额较大,可能构成欺诈行为。若消费者遭受较大经济损失,可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要求退款或寻求其他合法途径解决。总之,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构成诈骗,不能仅凭没效果就认定。

三、报技能课没成果算欺诈吗

单纯报技能课未取得预期成果不一定构成欺诈。欺诈需满足一方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使对方作出错误意思表示并遭受损失的要件。

如果培训机构在招生时明确告知课程的性质、难度、预期成果等情况,且学员在了解后仍选择报名,之后未达到预期成果通常不能认定为欺诈。但如果培训机构虚假宣传课程效果,如夸大其词、虚假承诺等,导致学员基于错误认知报名,而后未达成果,可能构成欺诈。

判断是否构成欺诈需综合考虑双方的约定、宣传内容、实际履行情况等因素。若学员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可与培训机构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向相关部门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情感培训若无显著成效,不构成欺诈。欺诈行为包括虚构单位、冒充身份签约、使用假资料骗取担保、以小合作诱骗签大合同、收款后不履行承诺等。涉及金额达到一定标准将受法律制裁。培训效果与欺诈行为不同,需区分处理。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4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