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法律咨询  法律百科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法律问题:

 

问题 交通事故中如何界定肇事逃逸行为
分类 交通事故-交通肇事
解答
律师解析:
关于“交通肇事逃逸”这一概念,其含义莫过于发生交通事故之后,当事人故意逃避法律责任从而逃离现场的行为事迹。
为了准确判断诸如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构成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需要考量行为人对自身所引发的交通事故是否存在清晰明确的认知能力。
在做出这一判定过程中,不仅应从行为人的供述中获取相关信息,更应该结合案发时的具体环境,例如时间、地点、路面情况及行为人本身所拥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定,以确定其是否确实有意识到已经造成了交通事故。
如果这类行为人在完全不知晓自己已经造成交通事故的情况下驾驶汽车离开现场,则由于他们缺乏主观认知,因此并不应当将此视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其次,要考察行为人是否潜意识中有逃避法律制裁的念头。
这种逃避法律追责的心理动机实质上包含了企图规避刑法法律责任以及民法、行政法等各类法律责任。
最后,除了以上两个因素之外,行为人在实际行动中是否真正实施了逃避现场的行为也是判断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规定,仅限在交通事故发生后、行为人接受事故处理机关首次处理之前这段时期内的逃跑行为才符合“逃逸”的标准。
为避免承担法律责任,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选择逃离现场,然而在不久的将来出于良心发现或者范围较小的被截停逮捕,都不会改变"交通肇事后逃逸"事实的成立。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交通肇事逃逸"这一表述不应与"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相混淆。
依循我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定义,"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这一行为必须建立在行为人已触犯了"交通肇事罪"的基础之上,这时的"逃逸"行为就成为了一种加重刑罚的情节。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随便看

 

法问网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法律咨询及法律援助免费平台,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知识等法律相关服务。

 

Copyright © 2002-2024 lawask.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03:20